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环保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市环保局正在制定我市环保信息公开办法,计划今年底对全市所有市管的重点监控污染源基本情况、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等污染物排放信息,通过环保局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昨日从武汉市管企业环境监管工作交流会上获知,今年底前,市管企业污染排放信息将全部通过市环保局网站公开。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环保局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未到位直接试运行,污水处理设备不完善或设备老化超期运行、减排项目进展缓慢等情况。对此,市环保局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市管企业的环境行为加大监管力度根据方案,9月底完成现有垃圾渣土、水面漂浮物清理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建设超规划预期,污水量持续增加,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污水直排入河或溢流入河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城乡接合部河道垃圾渣土屡清屡倒。
针对污水治理,今年整治将通过采取截污治污的手段,每天减少28万吨污水直接入河。四环内污水将100%收集处理本市将利用三年时间,加强河湖生态环境管护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制,到2015年,完成47座再生水厂、1290公里污水管线、484公里再生水管线建设,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0%,四环以内实现污水100%收集处理。另一位不具名的官员就提到,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保护本身就有很强的外部性,这些企业是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财税收入,在污染治理方面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归根到底与地方利益有关。
这个政策也让天津一家从事与城市节能环保相关的公司高管看到行业的春天将至。尽管三年前中国就明确提出支持七个战略新兴产业,但现实中的推进似乎并不顺利。他们认为,在有效督促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及治理污染的机制方面,更要结合市场和行政化手段,完善相关制度并加强监管。作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光伏行业就经历了一个全面开花,由盛至衰的过程。
实际上,由于违法成本低,中国很多城市有污染源的企业纷纷采取环保部门检查时,将排污处理设备打开,而检查组一走,随即关闭任凭污染源肆意横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位不具名的官员亦不无忧虑地称,眼下中国换届后的各地新领导班子组成不久,都卯着一股劲想干点事,一看有财政补贴,有行业政策扶持,不排除重新上演一次光伏基地遍地开花的场面。该位高管称,这意味着国家会加大投资及支持力度,对于我们这行业是很大的利好。他指出,中国产能供给不正常,长期超过总需求,根本原因是投资的长期过快增长,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出现失衡,这是行政与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意见还指出,要发挥政府带动作用,引领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工程建设。
这一观点也与多年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马晓河不谋而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严重存在,比如说钢铁行业,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这五个行业。专家担心,一旦政策引导鼓励,各路资金蜂涌而至,不排除重蹈一次光伏业由盛而衰的覆辙。近日中国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要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4.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并要围绕市场应用广、节能减排潜力大、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李毅中在近期北京召开的一个论坛上就指出,根据调研情况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总量型过剩,比如钢铁,电解铝和水泥。
但另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和技术服务关联度更大,包括环保设备是否使用以及对违法处罚力度大小等,更涉及包括钢铁企业,污水处理等诸多行业,以及政府在环保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上。因此,提高违法成本,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并制订完善相应的政策,更是节能环保生产领域之外的工作。
在中国造成产能过剩有四股力量,各级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外资和民营企业。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中国占近9万吨产能扩张过快,光伏基地遍地开花。另外,提高违法成本,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等节能环保生产领域之外的内容也亟需完善。拉动环保产品及再生产品消费,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第二种是结构性过剩,比如平板玻璃。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不过,专家们也提到,与光伏行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外不同,节能环保产业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内。其后受欧洲需求急剧降低,及欧盟反倾销等影响,光伏产业陷入寒冬,至今仍饱受内忧外困的煎熬。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扩大节能产品市场消费。
2010年9月中国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上证环保产业指数收市涨幅更达2.44%。
他指出,尤其是地方政府为追求当地经济增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大搞园区建设,吸引国企、外企、民企等进入,使得中国目前诸多行业的产能出现绝对性和预期性过剩(在建和拟建的投资所形成的未来产能)。第三是成长性过剩,比如光伏产业。在资金支持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选择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产能过剩顽疾难医**事实上,当产能过剩已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顽疾,也是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时,中国可供选择和鼓励的新兴行业并不多。
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则认为,节能环保与光伏行业有所不同,前者是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创造两方面的需求,而后者更多体现的是投入。李毅中称,有些行业还有大量在建和拟建项目,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加剧。
因此在规则制订,市场准入以及相关处罚力度等方面,不仅要加强市场和行政手段的配合,相需要相关法规的完善。受政策刺激,周一早盘中国股市相关个股表现活跃,涨幅强劲。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产陷入产能过剩的殷鉴不远,这对刚刚出台具体扶持政策的节能环保行业而言,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中国眼下经济下行压力仍大,雾霾天及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为常态之际,中国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欲将其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刺激经济的政策也使得社会资金相对充裕,一旦看到行业有利可图资金就会蜂拥而入,这也使得中国无论新兴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出普遍性和全面性特点。
近年来,受多晶硅利润巨大的吸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他分析指出,节能环保设备生产方面可能会因政策刺激,生产门槛较低出现产能过剩,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李毅中在近期北京召开的一个论坛上就指出,根据调研情况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总量型过剩,比如钢铁,电解铝和水泥。尽管三年前中国就明确提出支持七个战略新兴产业,但现实中的推进似乎并不顺利。
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其后受欧洲需求急剧降低,及欧盟反倾销等影响,光伏产业陷入寒冬,至今仍饱受内忧外困的煎熬。